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曾毓群的 “赌局哲学”:宁德时代 1.8 万亿市值背后的战略破局与产业重构

发布日期:2025-10-10 00:35    点击次数:59

当宁德时代的 A 股股价在 2025 年 9 月 25 日盘中突破 1.82 万亿元,首次超越贵州茅台时,资本市场的讨论焦点不仅是 “宁王” 对 “茅王” 的市值更迭,更是这家电池巨头如何在十年间完成从行业追随者到全球领导者的蜕变。很少有人注意到,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办公室里那幅 “赌性坚强” 的题字,并非简单的冒险宣言,而是一套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战略方法论 —— 以技术为锚点,以全球化为棋盘,在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果断下注,最终构建起覆盖动力电池与储能的双轮帝国。

从 “铁饭碗” 到 “全球第一”:一场持续 14 年的战略布局

1999 年,当曾毓群辞去福建宁德的国企职位,投身被日本企业垄断的锂电池行业时,身边人大多不解 —— 彼时国内锂电池市场几乎被松下、索尼等外资品牌把控,本土企业连核心技术的门都未摸到。但正是这次 “赌性” 选择,为后来宁德时代的崛起埋下伏笔。在新能源科技(ATL)任职期间,他带领团队攻克聚合物锂电池技术,成为苹果供应链的核心供应商,不仅积累了技术经验,更摸清了全球产业链的运作逻辑。

2011 年,曾毓群做出了职业生涯中更关键的一次 “下注”:从 ATL 剥离动力电池团队,创办宁德时代。当时新能源汽车还处于 “概念阶段”,国内年销量不足 1 万辆,行业普遍认为动力电池是 “小众赛道”。但曾毓群却看到了政策与技术共振的可能性,他为宁德时代制定了 “动力电池 + 储能电池” 双轮驱动战略,这个在当时被质疑为 “不切实际” 的规划,后来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

成立第二年,宁德时代就拿下宝马首款纯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订单,成为其大中华区唯一供应商。这个订单的意义远超商业合作 —— 通过与宝马的技术磨合,宁德时代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研发、生产体系,为后续拓展全球客户打下基础。2017 年,宁德时代以 17% 的全球市占率超越松下、比亚迪,登顶动力电池赛道,此时距离公司成立仅 6 年。而同期的储能业务虽 “默默无闻”,却已悄然参与全球最大 “风光储输” 示范工程张北项目,完成了技术验证与市场储备。

储能破局:从 “配角” 到 “主角” 的技术攻坚战

在宁德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储能业务长期处于 “配角” 位置。2020 年,其储能营收仅 20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 4%,远低于动力电池的 70% 以上。但曾毓群始终没有放弃这条赛道,他深知储能是新能源革命的 “最后一块拼图”—— 随着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储能系统将成为保障电网稳定的核心设施。

2021 年,国内多省发布新能源项目 “强制配储” 政策,储能市场迎来爆发期。此时宁德时代的技术储备开始显现威力:其牢牢掌握储能系统中占成本 50%-60% 的电芯环节,2020 年推出的 280Ah 电芯成为行业主流标准,凭借技术优势,公司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1 年储能营收飙升至 136 亿元,占比突破 10%,从 “隐形业务” 变为 “增长引擎”。

但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23 年起,储能市场陷入 “价格战” 泥潭,2025 年 3 月招标报价最低降至 0.478 元 / Wh,较 2024 年下降超 40%,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竞标。面对行业 “内卷”,曾毓群的应对策略依然是 “技术破局”——2024 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达 186 亿元,接近部分腰部锂电池企业的全年营收,重点攻关长寿命电芯、构网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前沿技术。据摩根士丹利报告,其储能系统在全球市场能为客户带来 14% 的内部收益率溢价,即便在价格战激烈的中国市场,溢价也达 8%,这种 “技术溢价” 成为抵御价格竞争的关键。

到 2024 年,宁德时代已实现储能电池连续 4 年出货量全球第一,与动力电池的 “双第一” 格局正式形成。从 “单核驱动” 到 “双核并行”,曾毓群用十年时间验证了自己的战略判断:真正的 “赌性” 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在趋势来临前做好准备,在机会出现时果断出击。

全球化突围:破解 “去宁化” 困局的海外棋局

2022 年,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一句 “我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揭开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矛盾 —— 随着宁德时代市占率突破 50%,下游车企开始担忧 “供应链安全”,长安、长城、极氪等车企纷纷下场自研电池,“去宁化” 成为行业热词。2023 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电池产能利用率降至 60.5%,较 2021 年巅峰时的 95% 大幅下滑,企业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增长压力。

此时曾毓群再次展现 “赌性”:将战略重心转向海外市场。2023 年底,宁德时代员工电脑桌面被统一设置为 “谁到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这句口号背后,是一场关乎企业未来的全球化突围战。曾毓群亲自挂帅海外业务,四位联席总裁分别负责海外销售、基建、运营和采购,形成 “全球作战” 体系。

他的全球化策略极具针对性:在欧洲,面对欧盟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和电动化目标,宁德时代选择 “本土化建厂”—— 德国图林根州工厂 2023 年投产,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规划产能 100GWh,西班牙工厂也在推进中,总投资超 130 亿欧元。这种 “贴近市场” 的布局,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关税风险,更能快速响应奔驰、保时捷、沃尔沃等欧洲车企的需求。2025 年上半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达 100 万辆,同比增长 24%,宁德时代在当地的市占率较 2023 年提升了 8 个百分点。

在美国市场,由于当地政策限制,曾毓群采取 “技术授权” 模式,与福特、通用等车企合作,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实现了技术输出。这种灵活的合作方式,让宁德时代在北美市场快速打开局面。2024 年,其海外营收达 1103 亿元,较 2020 年的 79 亿元增长 13 倍,营收占比提升至 30.48%,更重要的是,境外业务毛利率达 29.02%,高于国内 22.94% 的水平,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新引擎。

曾毓群将海外产能规划比作足球 “433 阵型”:在资源优势地区(如非洲锂矿产地)和市场优势地区(如欧洲、北美)各布局 30% 产能,在技术优势地区(如中国)布局 40% 产能。这种兼顾资源、市场与技术的全球化布局,既保障了供应链安全,又能快速响应不同区域的需求变化,成为宁德时代抵御国内市场波动的 “压舱石”。

1.8 万亿之后:“Solid 的第一” 如何实现?

当宁德时代市值突破 1.8 万亿,成为 A 股市场新的 “市值一哥” 时,曾毓群却保持着清醒:“我们已经是第一,但这个第一是‘虚’的。要当真正的第一,得是内外双修的第一,现在还不够 Solid(扎实)。” 在他看来,“Solid 的第一” 不仅是市场份额的领先,更是技术、产业链、全球化能力的全方位领先,是 “只有宁德和其他之分” 的行业格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宁德时代正在推进 “多核驱动” 战略:在技术层面,深度布局人工智能与储能的融合,开发构网型储能系统,让储能设备从 “被动响应” 变为 “主动参与电网调节”;在产业链层面,向上游延伸至锂、钴等矿产资源,向下游拓展至电池回收领域,构建 “资源 - 生产 - 回收” 闭环;在应用场景层面,除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还探索动力电池在船舶、重卡、储能电站等领域的应用,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2025 年 5 月,宁德时代登陆港交所,募资 410 亿港元,90% 用于海外工厂建设,这既是全球化战略的延续,也是对 “零碳经济” 的布局。曾毓群在上市仪式上表示:“港股上市是公司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新起点,我们要推动全球能源结构向零碳转型。” 这种将企业发展与全球能源革命绑定的视野,正是宁德时代能够持续增长的核心逻辑。

从辞去铁饭碗投身锂电池行业,到创办宁德时代布局双轮驱动,再到全球化突围破解 “去宁化” 困局,曾毓群的每一次 “赌性” 选择,都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基于对技术趋势、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1.8 万亿市值不是终点,而是宁德时代迈向 “Solid 的第一” 的新起点。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这家中国企业正在用 “赌性坚强” 的战略哲学,重构全球锂电池产业的格局,也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的新传奇。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