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4 15:33 点击次数:93
在成都某大型超市的负一楼,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藏着一家十元快剪理发店。这里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热情的推销,只有一个理发师和两把椅子。但就是这样的“方寸之地”,门口却排起了短队。
35岁的程序员王强是这里的常客,每月都会来报道,原因无他,就是图个“省事,省时,省钱”。不到十分钟,剪发结束,王强对着镜子匆匆扫一眼,扫码支付十元后便匆匆离开。
这便是中国十元快剪理发店的日常。当高端美发沙龙在消费寒潮中艰难挣扎,不少新开理发店撑不过三个月就倒闭时,这些极简理发摊却在商超负一楼逆势生长。别小瞧这一个理发师、两张椅子、十元一次的简单组合,竟能让理发师月入两万。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七月初,国内快剪相关现存企业已达5190家。仅2024年上半年,注册量就达755家,同比增长8.2%。小小的十元剪刀,正悄悄改写美发行业的规则。 在成都经营两家快剪店的李书盟,就是快剪逆袭的见证者。他的店面狭小,不足十平米,两张升降椅和两个收纳柜就是全部家当。墙上“十元快剪,不洗不吹不推销”的标语格外醒目。李书盟的商业模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人双椅,单点突破。
一位顾客剪发时,另一位就在旁边椅子上等待。没有助理、前台和收银台,顾客自觉扫码支付。他透露,来的基本都是男性顾客,不用洗头,剪一个头平均十分钟,高峰时一小时能剪六七个。
刨除租金和工具损耗,月均净收入2万左右。把店开在大型商超负一楼,借助天然的人流和家庭消费场景,客源根本不愁。数据显示,快剪门店分布中,广东独占全国四分之一,密集的购物中心和务实的消费氛围,为快剪模式提供了肥沃土壤。 再看深圳经营高端美发沙龙近十年的李敏,现在压力巨大。他坦言,现在客单价至少300元才能覆盖成本,可客户预约频率大幅下降。房租、人工、装修摊销,每个月一睁眼就是十几万的支出。
资深品牌营销专家张正指出,快剪崛起,撕开了高端市场高成本结构的脆弱。快剪核心运营成本只有场地租金和人力投入,而传统美发店要承担高昂装修折旧、庞大团队薪资和复杂产品库存成本。当消费者对“服务溢价”越来越敏感,这种成本差就成了快剪的生存法宝。 十元快剪的崛起,很多人觉得是消费降级,可在李书盟眼里,这其实是消费的理性升级。“以前去高档店,总被小哥推荐染烫护理,一次就得花几百上千。现在花十元,就能解决最核心的需求——把头发剪短、剪整齐。”
这体现了消费者,尤其是“直男”们的务实觉醒,不再为华丽环境和冗余服务买单。张正认为,表面上看快剪是打价格战,实际上是消费者重新确认“理发”的本质需求。
当下消费者更关注服务核心效能与性价比的精准匹配,主动剥离美发服务中的“仪式感”包装,而快剪模式正好满足了这份对效率与纯粹性的追求。 从行业数据来看,近十年快剪企业注册量持续攀升,2024年注册量达1514家,同比增长14.78%。四川、湖北、湖南紧跟广东,成为产业高地,中西部消费潜力被不断激活。
行业内部也在不断创新:部分品牌引入智能系统预约排队,标准化剪发流程;有的门店推出“儿童快剪”“老人上门快剪”等服务,挖掘家庭场景增量;还有“快剪+轻洗护”的混合模式,试探价格天花板。
市场已经验证了这些微创新的生命力,李书盟考察的成都某商场快剪店,推出“15元精剪+5分钟头皮清洁”模式,客流量比纯十元店高出三成。原来,顾客不是拒绝所有增值服务,而是拒绝被迫消费的套路。
当十元理发店在城市里默默扩张,它剪掉的不只是头发,更是消费主义强加给美业的浮华。快剪模式以实用主义,促使整个美业重新思考服务的核心价值——那把落下的剪刀,是否真的解决了顾客的根本需求?
或许在未来,美业不再只看环境和推销,而是回归到那把剪刀的技艺和顾客真正的需求上,而十元快剪,可能就是这场变革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