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20:01 点击次数:187
一、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古夏阳考》是一篇严谨的历史地理考证文章,主要探讨古代"夏阳"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沿革。文章结构清晰,论证充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问题提出:开篇引用《左传》、《史记》等史料记载,指出传统观点认为古夏阳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存在多个"夏阳"地名,需进一步考证。研究方法:作者联合多位专家学者,查阅大量史料,结合文物考古发现,对古夏阳的位置进行系统考证。核心论证:秦改少梁为夏阳的历史背景少梁地域范围的考证夏阳名称的早期存在证据古夏阳县治所应在今合阳县境内的论证对韩城市少梁村非夏阳县治所的驳议西河与少梁、夏阳与合阳的历史关系梳理结论:对古夏阳的历史定位做出明确表述。
二、核心观点与论证
少梁的由来:通过《史记》记载,考证少梁原是公元前640年前的梁国,秦灭梁后称其地为少梁。地域考证:提出少梁是地域之名而非仅一座城,其地域主要在今陕西合阳县中、西部地区,而非传统认为的韩城。夏阳名称早于秦代:引用《辞源》和《姓氏考异》,证明早在秦改少梁为夏阳前300多年,晋国河西地就有夏阳邑。治所位置:通过历代地理志记载,结合1978年合阳县出土的"夏阳邦工鼎"等文物,论证古夏阳县治所在今合阳县境内。历史沿革:详细梳理了从春秋到北宋夏阳与合阳的分合变迁过程。
三、论证方法与特点
多学科交叉:结合文献考证、地名学、考古发现等多方面证据。时空结合:注重不同时代地域范围的变化,避免静态看待历史地名。实地考察:走访当地,考察现存地名和文物分布。逻辑严密: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系统论证自己的观点。
读后感
这篇《古夏阳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作者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全文引证丰富,逻辑严密,对每一个观点都提供了多方位证据,既有文献记载,又有实物佐证,还有实地考察,体现了历史地理研究应有的科学精神。
其次,文章打破了我对历史地名考证的简单认知。过去我以为确定一个古地名位置主要是找对应的现代地点,而本文揭示了历史地名的复杂性——地域范围会变化,治所会迁移,名称会反复更迭。作者提出的"治所与地域并重"、"注意不同时代变化"等原则,对理解历史地理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三,文章展现了地方史研究的重要价值。通过对一个具体地名的深入考证,不仅厘清了历史疑点,还串联起了从春秋到北宋的漫长历史进程,反映了秦晋、秦魏之间的地缘政治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很有启发性。
最后,我特别欣赏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文章既有大胆质疑传统观点的勇气,又有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既有明确的结论,又坦诚指出仍需继续考证的问题。这种开放、求真的学术品格值得学习。
这篇文章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地理问题,更展示了如何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对我理解历史考证的方法论有很大帮助。它提醒我们,对待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化,必须综合考虑时空变迁、多方证据,才能接近历史真相。
以下是原文精彩部分大家可以仔细阅读:
《左传·文公十年》,“晋人伐秦,取少梁。”晋代杜预注:“少梁,冯翊夏阳县。”清代姚培谦补注:“今陕西西安府韩城县南二十里有少梁城。”
《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更名少梁曰夏阳。”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高祖二年(前205),韩信以木罂缶在夏阳渡军袭魏王豹。
古夏阳在今何地?《辞源》和《辞海》上都说,其治所在今陕西韩城县(1991年改市)南。大概是因为姚培谦说韩城县南有少梁城,而秦改少梁为夏阳。实际上,今韩城县除东南部的芝川镇有东少梁和西少梁二村外,县南的夏阳乡还有个夏阳村;今陕西合阳县东部黄河岸边的洽川镇也有个夏阳村,村东的渡口叫夏阳渡(亦称木罂渡)。这些地名都历史悠久,因此,古夏阳究竟在今何地?应当再作探讨。
清末郃阳人王省对郃阳县与夏阳县的建置分合曾作过探讨。1993年,合阳县志编委会对汉初韩信以木罂缶在夏阳渡军作过调查,王志纯与我合写了《韩信王罂渡军处在合阳》一文,刊登在《合阳文史资料》第五期(1993年10月)和《陕西地方志》1993年第5、6期上。为了进一步弄清古夏阳县的地址以及与郃阳县的关系,我在校注清乾隆本《郃阳县全志》时,对《史记》中有关的记载作了研究,查阅了许多史料,合阳县博物馆文物专家王德荣给我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物资料和宝贵的意见,合阳县文化馆长史耀增也给我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情况和意见,兹将研究的结果分述如下。
(一)秦改少梁为夏阳,少梁之名由何而来
周宣王三年(前825),周宣王命秦仲(秦国第四君,也是宣王的大夫)伐西戎。宣王六年西戎杀秦仲,宣王又命秦仲的五个儿子(长子即秦庄公)伐西戎。破西戎后,宣王封秦仲的小儿子康于梁山(在今陕西合阳县西北),是为梁国。《史记·秦本纪》,穆公二十年(前640,《十二诸侯年表》和《晋世家》均为穆公十九年,前641),“秦灭梁、芮”,称梁国地为少梁。这是少梁之名的由来。
(二)少梁是一片地域之名,应当查明其地域所在
少梁是公元前640年前的梁国,当然有一定的地域,而不是只有一座城。所以,少梁城并不等于少梁,当然也不等于夏阳(见后文)。一般论古地名者,往往只注意治所而忽视其地,实际上,许多地区(包括国家)的治所并不能表明其地域。这种情况古今中外都不少。因此,要弄清古夏阳的所在,就必须先弄清古梁国(少梁)的所在。
(三)古梁国(少梁)的地域主要在今陕西合阳县中、西部地区
古梁国的疆界现在虽不能准确考定,但据有关史料可以大致看出。
西周初年,武王的一个儿子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是为韩国。春秋初期(周平王十四年,晋文侯二十四年,前757),晋国灭韩,封其大夫韩万(即韩武子)于韩原。今韩城市人把旧县城以北叫北原,以西叫西原,以南叫南原。韩城西南境是与合阳、黄龙两县交界的梁山。韩城人不叫梁山而称作嵬山。靠嵬山的地方,韩城人叫西南原,是韩城市的嵬东乡。韩城只有东南境与合阳县王家洼乡接壤的芝川镇一带是川地,此外,绝大部分都是原地,即古韩国所在的韩原。
梁立国比韩晚约200年,韩、梁并存60多年。韩亡于晋后,梁还存在100多年。今韩城市是韩国的地域,那韩、梁并存时以及韩亡后梁国的地域在何处?今韩城市东南境有东少梁和西少梁二村,两村相距数里,是否这两个村庄所在的地方即古梁国的全部地域?我认为梁国的地域绝不会这么小,因为梁君与韩君都是伯爵,封地面积的差别不会太大。那梁国的地域是哪儿?梁山北面是韩国的地域韩原,梁国不可能跨上韩原。梁山南,西边隔大峪河是秦国的北徵(即今澄城县),东边濒临黄河一带(古莘国地)是晋国的西河地。因此,梁国的地域只能是梁山南麓大峪河以东的梁原,即今合阳县中、西部地区。下列史料可资佐证:
《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前677),“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前663),“梁伯、芮伯来朝。”穆公二十年(前640),“秦灭梁、芮。”为什么梁伯和芮伯几次同时朝秦?为什么两国又同时被秦灭亡?因为古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古梁国在今合阳县,梁国的地域自梁山南麓向南延伸与芮国接壤,两国南北毗邻(今大荔与合阳仍南北毗邻)。
(四)夏阳之名在秦改少梁为夏阳之前即存在
《辞源》:“夏阳,复姓,以邑为氏,秦秋时晋有大夫夏阳说。 (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异》引《姓谱》说:“晋大夫夏阳说,其先以食邑为氏。”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晋惠公把晋的河西地(也称西河,两名通用)献于秦,则晋大夫夏阳说的先世以夏阳为食邑的事,当在秦穆公十五年(前645)之前。秦改少梁为夏阳在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据此推算,在秦改少梁为夏阳前300多年,晋河西地即有夏阳邑。今韩城市南的夏阳村与合阳县东的夏阳村都在当年晋河西地的范围内,看来这两个夏阳村是有来历的,至于哪个夏阳村是当年晋国的夏阳邑并与后来的夏阳县有关,需继续考证。
(五)古夏阳县的治所在今合阳县境内
秦在穆公十五年得到晋的河西地,“是时秦地东至河”。但梁、芮二国却夹在秦地与河西地之间,妨害秦的利益,于是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秦国从厉共公至献公的百年中,多次易君,国内混乱,而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却日益强大。魏多次兴兵攻秦,经过反复争夺,不但夺回原属于晋的河西地,而且把原属于秦的少梁地也夺走了。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国势复强,多次攻魏,到惠文王时,从魏国手里把少梁与河西地夺回来了。惠文王十年(前328),魏又纳其上郡十五县(今陕西北部)于秦。至此,秦国占有黄河西岸的全部地方。秦在孝公十二年(前350)时,为了加强统治,就把全国的“小乡聚”集为31个大县。惠文王时,地域更大了,当然要调整地方建置,所以在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更名少梁曰夏阳”。因为秦的地方建置早已为“县”,所以“更名少梁曰夏阳”,即把原“少梁县”改为“夏阳县”。前面说过,夏阳是河西地的一个城邑名,秦用夏阳作为在少梁地设县的名称,则秦夏阳县的地域不但包括少梁地,而且必然包括原夏阳邑所在的河西地(即今合阳县东部与韩城市东南部沿黄河一带地方),这是地名的通例。河西地的范围逐步扩大(见后文),夏阳县包括了河西地多少,是一部分还是当时河西地全部,现在尚无资料。
秦、汉以至魏、晋,夏阳县的治所在今何地,史无明载,但从有关的史料可以判定其方位在今合阳县境内。《左传·成公五年(前586)》,“梁山崩”。晋代杜预注:“梁山在冯翊夏阳县北。”《汉书·地理志》夏阳县,唐代颜师古注:“《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后汉书·郡国志》“夏阳有梁山、龙门山。”南朝梁代刘昭注:“《诗》‘云奕奕梁山’,在县西北。”《晋书·地理志》夏阳县,注曰:“梁山在西北。”根据这些史料,梁山在夏阳县北或西北,则夏阳县的治所必在梁山之南或东南,即今合阳县境内。
下列资料是更重要的佐证:
1978年,合阳县伏六乡灵井村西出土一上“夏阳邦工鼎”,青铜制,高195毫米,腹径210毫米,鼎盖有“邦工”二字,鼎耳有“夏阳容一斗半升”和“重十一斤”共十一字。1996年6月经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确认专家组鉴定,系战国时文物。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古夏阳的唯一物证。与此鼎同时出土的还有铜 和鸭头壶各一件。此鼎出土的前几年,附近在暴雨时冲出大量古铜器,被生产队砸烂当废铜卖了。有人挖出铜壶等古物,据说卖到西安市了。这一带地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相当多。在灵井村北十多里的同家庄乡,出土春秋时代的细绳纹筒瓦、云纹半瓦当、锥刺纹半瓦当和陶鬲残件,1991年还出土春秋时代的铜凿一个。出土上述文物的地方,都在梁山的东南,其方位符合史籍中关于汉代、晋代夏阳县的记载,因此,这一带很可能就是古梁都、古少梁和南北朝前古夏阳县治所的遗址。
(六)今韩城市的少梁村不是夏阳县治所的遗址
第一,韩城市的少梁村在梁山东侧,不在梁山之南或东南,不符合史载古夏阳县治所的地理位置。
第二,史载秦改少梁为夏阳,如韩城市的少梁村就是当年的少梁城,则应改称夏阳,不应仍名少梁。
第三,韩城市南既有少梁村,又有夏阳村,两村相距约十里,同一地区两名同时并存,应作何解释?
第四,《史记·秦本纪》,康公四年(前617),“晋伐秦,取少梁。”灵公六年(前419),“晋城少梁,秦击之。”《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七年(前418),“与魏战少梁。”魏文侯六年(前419),“魏城少梁。”魏文
八年(前417),“复城少梁。”《史记·秦本记》,献公二十三年(前362),“与魏战少梁。”根据这些记载,秦与魏曾多次争夺少梁,魏曾多次筑少梁城。可能因旧城破坏而新筑,也可能旧城被对方占据而给自己的军队另筑新城以便与敌方对垒。筑新城时往往根据敌我形势与战争的需要易地,不一定在原址重筑,这类事情在古代战争中并不罕见。所以,即使韩城市的少梁村确有古城遗址(尚无发现),也不能肯定它就是古梁都、古少梁和古夏阳县的遗址,而应从多方面去考证,何况迄今韩城少梁村尚未发现任何像合阳这么重要的物证!
韩城市少梁村的来历可能有二:一是魏为了争夺、控制少梁地后筑的城的遗址;一是根据传说附会而成或由误传而成,这种情况在古迹中常有。究系何种情况,有待继续考证。
(七)西河与少梁,夏阳与合阳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阐述编写志书的五难中,“清晰天度难”与“考衷古界难”值得注意。考证古地名,应当对其治所与地域并重,而且要注意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只有把时间与空间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兹就西河与少梁、夏阳与合阳的有关情况再作一些论述。
1.晋国是周武王一个儿子的封国,其地初在今山西省西南部,春秋时灭掉周围许多小国并越过黄河灭掉韩国等,疆域不断扩大。其在黄河西岸的地域称为“河西”或“西河”地。晋献公的一个儿子夷吾,在秦穆公九年(前651)时,求秦助他为晋君,曾说愿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八城的名称和地域大小无记载。八城之外,晋在河西是否还有其他地方,也不清楚。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之后,背弃前言。到秦穆公十五年(晋惠公六年,前645),秦、晋战于韩地,晋惠公被秦俘获后,才献其河西地于秦,“是时秦地东至河”。从秦穆公二十年(前640)“秦灭梁、芮”的情况看,则晋惠公六年献给秦的河西地仅限于今韩城、合阳与大荔沿黄河一带地方,因为今合阳与大荔中、西部当时是梁、芮二国的地域。秦灭梁、芮之后,称梁国地为少梁,秦的旧地与少梁、河西地连成一片了。此后,晋(魏)与秦在少梁多次进行战争,直到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入河西地于秦,才结束了争夺少梁地的战争。《史记》记载这件事时,《六国年表》在秦国栏目中写“魏入河西地于秦”,在魏国栏目中写“与秦河西地少梁。”《秦本记》为“魏纳河西地”,《魏世家》为“予秦河西之地。”《孟子》,梁惠王(即魏惠王)曰,寡人“西丧地于秦七百里”,指的就是魏最后纳河西地于秦的事。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自秦灭梁称其地为少梁之后,“河西”与“少梁”已连为一片。少梁城原为古梁都,是河西地的主要城邑,所以“少梁”也就成为这一带河西地的名称。史籍中称“少梁”,则包括这一带“河西”地;称“河西”,当然也包括了“少梁”在内。如晋惠公予秦河西地之后,晋灵公四年(秦康公四年,前617),“晋伐秦,取少梁”。晋能取秦之“少梁”,则必然先取原属晋之“河西”,《史记》所以不书者,因不言自明。梁惠王说他“西丧地于秦七百里”,《秦本纪》和《魏世家》写魏纳“河西地”于秦,所说的“河西地”当然包括“少梁”在内。由此可见,“河西”与“少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前后有变化。注意到这一点,有助于了解下文所述夏阳与合阳时分时合的原因。
2.《史记·魏世家》,文侯十七年(前408),“西攻秦,至郑而还,筑洛阴、合阳。”当时的合阳城在今合阳县东部黄河岸边的莘里村(古莘国遗址)。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改少梁为夏阳县,其地域包括合阳(当时是“邑”)在内。西汉初,合阳建县。东汉光武帝精简官府,合阳并入夏阳县。到东汉明帝二年(59),又恢复合阳县。历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合阳与夏阳时并时分,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县又并入合阳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分合阳县东部黄河沿岸一带(汉代合阳县旧地)置河西县。唐肃宗乾元三年(760),改河西县为夏阳县(据清末合阳学者王省考证,唐代设置河西县与夏阳县治所的遗址,即今合阳县洽川镇的夏阳村)。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夏阳县并入合阳县,历元、明、清、民国至今。
为什么夏阳县与合阳县能时分时合?因两县东西毗邻,有共同的地理条件。从汉代至南北朝,合阳县的地域在今县境东部黄河沿岸一带,其治所在黄河岸边今洽川镇的莘里村(即魏文侯筑的合阳城)。今合阳县境中、西部的梁原(梁山之南),是古梁国、古少梁和南北朝前夏阳县的地域。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华州刺史王罴在今合阳县治筑城。合阳县治何时移到今址,古县志无记载,《辞源》中说在隋朝,不知何据。但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县即并入合阳县,很可能在撤夏阳县时合阳县治就由黄河岸边移到今址了。待考。
值得注意的是:汉至南北朝的夏阳县,其地域主要是今合阳县中、西部地区(东汉初合阳县并入夏阳县时则包括今县境东部),而当时合阳县的地域在今县境东部黄河沿岸一带。合阳县治由黄河岸边移到今址后,其地域初包括今县境全部,到唐代把县境东部黄河沿岸一带分出置河西县,又改夏阳县,直至北宋,合阳县的地域限于今县境中、西部,大致和南北朝前夏阳县的地域相当。从唐改河西县为夏阳县之后,合阳县与夏阳县的名称虽然并存未变,但两县的地域却互换了。到宋神宗时夏阳又并入郃阳,这才永久合二为一。
唐代把设在今合阳县黄河岸边的河西县改名夏阳县,是有来历的。秦改少梁为夏阳县时,今合阳县黄河沿岸一带(当时是“河西”地的一部分)即属夏阳县的地域。东汉初合阳县并入夏阳县,这一带第二次成了夏阳县的地域。因为有这些历史根据,所以唐改“河西”为“夏阳”,使这一带第三次成为夏阳县的地域。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715-770)《送崔主簿赴夏阳》诗的前四句是:“常爱夏阳县,往年曾再过。境中绕白鸟,郭外是黄河。”其中三、四两句写的正是今合阳县洽川镇一带的景象。这里的天鹅、白鹭等白色水禽,不但志书早有记载,而且至今仍是当地有名的自然景观。
(八)结束语
上列论述中还有些问题需继续考证,但对古夏阳可作如下表述:
1.古邑名。春秋时晋国河西地有夏阳邑。
2.旧县名。春秋时秦穆公二十年(前640)灭梁国,称其地为少梁。战国时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改少梁为夏阳县。其地域主要在今陕西省合阳县,县北有梁山。汉代其地域曾包括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部。自汉至宋,夏阳县与合阳县时分时并,地域亦有变化。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并入合阳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