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1 14:02 点击次数:90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唐朝雄踞中原数百年,其辖地之广、国力之盛,可谓空前绝后。但在东北远离中原的黑龙江下游,竟也曾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事实—唐朝在那里设有都督府,实际控制了黑龙江流入大海的出口!这是否意味着唐朝的版图曾一度遍及整个东北,甚至延伸到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又是基于何种深层原因,唐朝要在那么偏远的角落设置重要的行政机构?让我们一探这段鲜为人知的奇特历史。
渤海崛起 黑水应对
七世纪末叶,伴随着高丽国的衰落,东北地区的政治版图出现了新的变迁。在那里,一支骁勇善战的部落—黑水靺鞨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沿岸,因而被称为"黑水"。公元698年这一年,黑水靺鞨首领李渊见时机已至,遂在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地区,建立了新的朝代—渤海国。
新兴的渤海国虽然疆域不算太大,但其勇猛的骑兵令周边各族望而生畏。他们在东北平原上骁勇疏闲,足迹遍及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等大江沿岸。渤海国还迅速统一了东北各部落,使其国力迅速壮大。作为对手,唐朝显然难以掉以轻心。
眼见新对手的威胁与日俱增,先后几任唐朝皇帝无不对渤海国保持高度警惕。每逢渤海骑兵肆虐边境,朝野上下便为之忧心忡忡。终于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做出了应对的举措。根据安东都护薛泰的建议,唐玄宗下诏在黑龙江下游的重镇勃利设立了"黑水都督府",由当地人出任都督,唐人出任长史进行监督。同时还特赐黑水靺鞨首领李献诚国姓,以期拉拢其心。
这样一来,驻守在黑龙江沿岸的黑水都督府,就成为了唐朝监视和牵制渤海的最前线。黑水靺鞨本是渤海的血脉兄弟,对渤海朝野人等情况了如指掌。唐朝这一布局,堪称精心周折。从此勃利城重镇就成为了瞭望渤海、主动出击的前沿重地。一场长期的战略对峙由此展开。
黑水靺鞨善战 都督设勃利
依照唐朝的安排,黑水都督府设在了黑龙江下游的勃利城。这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自古以来,黑水靺鞨就以善战著称。尤其在步兵作战方面,他们更是出类拔萃,即使在骁勇善战的东北诸族中,亦属一绝。
据史载,黑水靺鞨的战士"骁勇善战,马走山形"。他们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作战时都摒弃了常规的方阵队形,而是采用分散开阵的散兵游击战术。一旦遇到强敌,他们就会迅速分散开来,化整为零地穿梭于山岭、河流之间。等到敌人自乱阵脚时,黑水靺鞨的游击队伍便会同时由四面八方袭击而来,将敌人彻底歼灭。
这种战法虽然冒险,但确实让黑水靺鞨占尽了地利,从而可以在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的东北地区尽情游击。因此,无论是高句丽王国,还是后来的渤海,都曾不止一次被黑水靺鞨的骁勇所惊扰。尤其是黑水靺鞨的步兵队伍,在多山丘陵地带更是游刃有余,时常让骑兵为之丧胆。
有鉴于此,唐玄宗才将黑水都督府设在勃利城。这里地处黑龙江下游,是通往鞑靼海峡和日本海的关键要冲。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分水岭,沟通四面八方,无论南下湄沱湖,北上俄罗斯中部,还是东去库页岛海域,都十分方便。这使得驻守勃利的都督府,不仅可以监视渤海国的一举一动,一旦遇到渤海军队骚扰,也可以立即通知附近各处的黑水靺鞨游击队前来增援。
不仅如此,唐玄宗还特意赐予黑水靺鞨首领李献诚国姓,以期拉拢其心。一旦发生战事,只要李献诚一声令下,黑水靺鞨的数万精锐游骑兵就可以蜂拥而至,予渤海以沉重打击。可谓是对新兴邻国的极大威慑。从此,渤海的北部边境上,始终笼罩着黑水靺鞨散兵游击的阴影,使得整个东北前线陷入了长期的战略对峙之中。
疆土野心暗藏 防渤海国隐患
虽然打着拉拢黑水靺鞨的旗号,但唐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黑水都督府,实则还怀揣着更深层的防范之心。这一切,都缘于渤海国的疆土野心日益扩张。
自建国伊始,渤海国就未曾掩饰过其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野心。在创业之初,他们首先统一了黑龙江以北的靺鞨、穢扤等诸部,接着便开始对黑龙江以南、松花江一带的地区实施扩张。在不到百年间,它们就一举征服了卢沟桥水系,攫取了汉人的松江、汉江等数州,并不断向唐朝京师长安虎视眈眈。
面对着渤海日渐膨胀的疆土野心,即使唐室中兴时期已基本控制了东北边疆,但其实朝野上下也对这个新兴邻国心存戒备。一旦渤海得志,其骄人的铁骑乘势直扑中原恐怕并非难事。因此,唐玄宗决心在边疆设都督府,对此尤为重视。
据记载,唐玄宗特赐黑水靺鞨首领李献诚国姓的时候,曾当面叮嘱过他"勿向渤海纳赋"。可见唐朝对渤海国隐患虽未扑朔迷离,却也早已心存防范。面对强敌,唐朝首先采取的是不惜重金买通边疆的游牧部落。这一招确实奏效,也让渤海国在初期难以对唐朝中原腹心骄横跋扈。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渤海国国力渐强,统一东北大业也已成型,与唐室之间的力量对比也缓缓发生逆转。
面对强横的邻邦渐露锋芒,唐朝自然也有应对之策。军事上,唐朝开始遣派使节至勃利的黑水都督府,指挥黑水靺鞨的游击队伍时而深入渤海境内扰乱边疆,时而更直接率领水军乘舟自黑龙江出海,径直袭击渤海沿海防线。外交上,唐朝则不断拉拢其他诸如穆克罗、挹娄等东北部落,孤立渤海,造成其内忧外患,动摇其统治。
这场持续的较量进行了近百年之久,双方间时而勾心斗角,时而扼腕相视,一场惟妙惟肖的三国时期的师旷兵谏戏就此重演。唐室与渤海对峙的中心舞台,正是那一座坐落于黑龙江下游的勃利重镇。
激战黑龙江口 渤唐对峙
将黑水都督府设在勃利城的决策,让唐朝从此可以在黑龙江口这一前沿,对渤海国实施有力的牵制与威慑。于是在勃利城与黑龙江流域,双方的对峙也逐渐升级为激烈的军事冲突。
一开始,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唐朝并未对东北地区予以太多关注。然而随着黑水靺鞨在那里打下根基,并逐步形成渤海国的雏形,唐室便意识到了这个邻邦的威胁。因此,在玄宗时期唐朝开始在勃利城的黑水都督府派驻重兵。为镇压渤海国的骚扰,唐军在勃利设立了紧急兵站,并从扫平安州等地调遣军队前来戍守。
双方的较量,开始便表现为一系列小规模的冲突。据史书记载,在开元十六年(728年),渤海发兵南侵。唐军在黑水上游的临龙江地区与之遭遇,两军大战一场。结果是渤海军被唐军大败而归。
三年后,渤海国力已渐渐恢复,其水师乘舟黑龙江而下,企图突破勃利的唐军防线。这一次双方在黑龙江下游的海隆镇附近爆发战事,渤海军队虽占据着舟师优势,但最终还是被唐军步骑兵的夹击击溃,仅存渔船才得以逃脱。
随后几十年间,双方的冲突接连不断。每当渤海水陆军队试图沿黑龙江下游攻向中原时,都会遭到驻勃利的唐军阻击。其中尤以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一役为最著名。当年春月,渤海集结了数万兵马,分舟师水陆并进,沿黑龙江下游直逼勃利城。但他们根本不知,唐军早在城中预先布防,并召集黑水靺鞨骑兵助阵。当时勃利的都督史乃万曾亲率精骑乘舟疾驰于黑龙江河面,将渤海水军尽数击沉。而城内骑兵则乘胜追击,将其陆军也一并歼灭。这一大胜,令渤海自此对勃利城战战兢兢,数十年不敢轻举妄动。
由此可见,把黑水都督府设在勃利城,乃是唐朝统一东北的绝佳战略部署。无论是后来由勃利沿海向东出击,还是沿黑龙江内陆西进,将舟师和骑兵并用的唐军都占据了制高点,对渤海国往来中原的运输线形成强大威慑。
兵临绥芬河 平定渤海乱局
虽然唐军在勃利城的黑水都督府据点,长期以来对渤海国实施牵制和骚扰,但后者终究也发展壮大为东北一霸。到了宋时,形势则发生了逆转。
宋太宗时期,宋朝已有兵临绥芬河,觌面临吞并渤海国的机会。绥芬河地处今俄罗斯境内,乃是黑龙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当时的渤海国正陷入王氏与大氏两宗族的内讧之中,朝野大乱。宋太宗见机不可失,遂令宋将刘仁恪统领三万精兵沿绥芬河而下,准备一举消灭渤海的根基。
此时的局势对宋朝来说极为有利。其一,渤海国内正兵荒马乱,王氏与大氏门阀互相倾轧,根本难以招架外敌的进攻。其二,刘仁恪的三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直插渤海心腹地带,令其无暇组织有力抵抗。更为关键的是,在绥芬河流域的军事平台,宋军得到了勃利黑水都督府的大力支持。
早在六十年前,唐军便已在勃利城与黑龙江下游日臻强盛,对渤海构成有效威胁。即便宋初之际,这个重镇仍被宋军牢牢把控。面对来自绥芬河上游的宋军主力,勃利城周边的诸多黑水靺鞨游骑兵便组织起来,配合刘仁恪发起了进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渤海国的抵抗力量顷刻间就被瓦解。
史载,宋军只用了短短数月时间,便连克数十座城镇,直逼渤海的王室所在地兴京府,迅速令王氏宗室为之丧胆。在军事压力面前,王室上上下下不得不向宋太宗求救,请求割地纳贡臣服于宋。
这样一来,宋太宗便指挥刘仁恪在黑龙江上游与渤海王室签订了一份割地投降的条约。根据这份条约,渤海割让了几乎全部的国土,只保留了东北部分的小半壁江山。而渤海王室也自此取消了王侯建制,臣服于宋,形同附庸国。
无疑,宋太宗此举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对渤海实施军事牵制的勃利城黑水都督府。这个坚固的前哨,在近百年来一直是瞭望渤海、控制黑龙江的关键力量。它或支援内地大军,或独立出击,可谓居功至伟。如此一来,原本遥远偏僻的勃利重镇,就真正成为了东北防线上牢不可破的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