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8:38 点击次数:55
40年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人均GDP的飞跃到劳动者收入结构的深刻调整,仇心诚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沙龙上抛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中国居民的收入“黄金年龄”正悄然发生变化——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5岁提前到了现在的35岁。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收入黄金年龄依旧纹丝不动地维持在50岁左右。同样是挣钱,这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先来说说“黄金年龄”为什么提前了。这背后,教育的力量绝对不能小觑。仇心诚通过数据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水平实现了“三级跳”,而现在的大部分35岁左右劳动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反观50岁以上的劳动者,高中以下学历的依然占据大头。就好比两个运动员跑比赛,一个穿着跑鞋,一个光着脚,谁起跑快自然不言而喻。现代企业对高端技能需求的爆发,使得这种差距被迅速拉大。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高学历和技能直接让起点变高,正应了那句话:“知识就是财富。”
除了教育这剂猛药,中国经济转型和制度革新则提供了另一对“火箭助推器”。从国企改革到加入WTO,再到劳动力流动日益自由,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红利。仇心诚教授特别提到过一个“时间效应”: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人力价格(通俗讲就是你大脑里的知识和技能值多少钱)一直以一种美国人看了都羡慕的速度增长。这就好比你种一亩地,别人能收100斤,你却收了300斤,更别提再摊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时代。
不过,光鲜亮丽的过去不代表没有隐忧。研究模拟了一个未来场景:到了2035年,黄金年龄可能会回升至45~50岁。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如果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无法延续,而经验效应的优势逐步显现,那么中年人那条收益回报曲线会慢慢爬升。这看似给中老年劳动者“雪中送炭”,但同时也意味着一场代际纠葛的大戏可能上演。35岁的年轻人刚被夸着“黄金一代”,到了45岁会不会还在岗前培训中心为饭碗发愁?或者子女问候“爸,这IT是啥操作?”让人哭笑不得。
社会保障和政策制定在这个节骨眼上尤为重要。现实情况是,如果黄金年龄真的逐渐后移,可别指望年轻人乐呵呵给中年老爸让坑。这事搞好了是双赢,比如有效利用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搞砸了,则可能加剧代际间利益的对立,毕竟“中年失业”一旦成潮,年轻人买房的压力也少不了增加。
说到这,不免让人深思,那早早学习“躺平”好,还是认真规划个人增值和抗压?每一代劳动者都在为收入更上一层楼而努力,但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跑,到头来谁才是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