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22:51 点击次数:106
最近A股市场在4000点附近反复震荡,但一批优质个股却悄然突破平台,开启了主升浪行情。这波上涨并非普涨,而是集中在科技成长和资源周期两大主线,背后是经济数据回暖、政策红利释放和资金“高切低”调仓三大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消费板块因CPI转正强势崛起,而新能源、半导体等赛道在调整中显现低吸机会,市场风格正从极端分化走向均衡。对于投资者而言,抓住主升浪的关键在于识别基本面与资金面的共振信号,而非追逐短期热点。
板块轮动揭示资金新动向
11月10日的A股市场呈现鲜明分化,沪指站稳4000点,但创业板指下跌0.92%。大消费板块全线爆发,白酒、旅游、免税店等细分领域涨幅居前,舍得酒业等个股涨停。这一现象的直接触发因素是10月CPI同比由降转涨,释放出内需修复的积极信号。同时,资金从高位科技股流向低估值消费股,形成“高切低”的调仓动作。例如,主力资金从半导体和电池板块净流出超70亿元,转而加仓白酒和银行板块。这种轮动反映出机构在年末寻求安全边际,避免过度拥挤的科技赛道。
政策面与基本面共振强化了消费板块的逻辑。国务院关税调整降低了跨境消费成本,叠加双十一、元旦等消费旺季预期,吸引了机构提前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消费板块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如银行板块平均市盈率仅5.8倍,高股息特征成为资金的避风港。与此同时,资源周期板块如磷化工、氟化工因产品涨价预期走强,兴发集团等标的表现活跃。这显示市场主线正从单一科技成长向多元扩散。
科技赛道分化中藏机遇
尽管科技板块整体调整,但细分领域仍存在结构性机会。硬件端的存储芯片因闪存涨价逻辑受到关注,智能电网等新能源细分题材保持高人气。融资资金近期加仓天孚通信、特变电工等个股超10亿元,说明资金并未完全撤离成长赛道,而是更聚焦业绩确定性。此外,美股科技股反弹带动A股相关板块情绪,英伟达单日大涨5.8%,可能对国内算力产业链形成催化。
科技板块的调整主要源于前期涨幅过大后的获利了结。例如,铜缆、电源设备等细分领域跌幅居前,但成交额仍维持高位,表明资金关注度未减。公募基金新规要求严控主题基金风格漂移,这可能导致高位科技股面临短期压力,但长期看会促使资金更理性配置。产业层面,人形机器人、钙钛矿电池等技术突破频现,优必选年内订单突破8亿元,为智能装备板块提供基本面支撑。
投资者需区分“真调整”与“假衰竭”。部分科技股如中际旭创虽回调,但全球算力需求扩张的逻辑未变。此时应关注技术面信号,如周线级别能否守住关键均线,成交量是否萎缩至地量。对于估值合理且产业趋势明确的标的,调整反而构成低吸机会。
政策与产业催化双轮驱动
当前市场的主升浪离不开政策密集加持。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万丰奥威等概念股闻风而动。同时,新能源消纳指导意见提出2030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直接利好电网设备和储能板块。这些政策并非短期刺激,而是与“十五五”规划中的科技自立战略形成连贯布局。
产业端催化同样密集。超硬材料出口管制暂停一年,培育钻石行业迎来海外需求释放窗口期。全球流感季来临推动疫苗需求,金迪克等医药股关注度升温。华为Mate 80即将发布,可能引爆消费电子产业链。这些事件与宏观经济数据形成呼应:10月PPI环比转正结束连续6个月下跌,制造业需求边际改善,为资源股和化工股提供涨价逻辑。
市场对政策的响应已从题材炒作转向业绩验证。例如,民间投资新政强调项目可行性论证,要求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达10%以上,这意味着只有具备实际盈利能力的领域才能持续吸引资金。投资者需筛选那些政策扶持与业绩增长能形成闭环的标的。
资金面暗藏玄机
量能变化是判断主升浪持续性的关键指标。11月10日两市成交额放大至2.17万亿元,连续13个交易日破万亿,为板块轮动提供充足流动性。融资余额单周增加超60亿元,电力设备、化工等行业获净买入居前,显示杠杆资金对景气赛道的认可。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重点加仓贵州茅台等核心资产,反映外资对A股信心回升。
资金行为却显露分歧。主力资金连续6个交易日净流出,而散户通过小单净流入342亿元,承接ST板块等高风险题材。这种分化暗示市场短期可能加剧波动。此外,机构在科技板块持仓占比高达40%,年末获利了结压力可能引发调仓震荡。因此,投资者需警惕高拥挤度领域的流动性风险。
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资金悄然布局的方向。例如,低位存储芯片、智能电网等题材虽未爆发,但融资客持续加仓。MSCI新纳入26只A股预计带来百亿被动资金,相关标的提前异动。这些信号说明,主升浪的延续需要增量资金持续扩散,而非仅靠存量博弈。
技术面与操作策略
从技术角度看,沪指突破4000点后,5日、10日、20日均线呈多头排列,形成支撑。但前期高点附近存在压力,若量能无法持续放大,可能回踩3980-4000点区间。创业板指在3150点附近获支撑,下跌空间有限。主升浪个股普遍呈现周线突破平台特征,如某光伏设备股在放量突破14周整理平台后,9周内涨幅达140%。
操作上需遵循“去弱留强”原则。抱团股应聚焦新方向而非老标的,例如硬件端低位存储芯片优于软件端。对于出现分歧的题材,如磷化工,需观察回调时是否有承接盘,可低吸但忌追高。仓位管理上,宜采用分批布局策略,初始仓位40%,突破关键点位后加仓30%,单一个股不超过总仓位70%。
识别假突破风险至关重要。无量突破(成交量未达均量1.8倍)、均线过度发散(5周线远离30周线超15%)、指标顶背离均是警示信号。投资者应优先选择那些符合政策导向、业绩可验证、且资金沉淀明显的板块,如新能源消纳相关的电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