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7:16 点击次数:86
云南经济,你还真别说,这两年真有点“腾云驾雾”的意思了。
说到这个1.33万亿的数据,哎,我第一下是瞪大眼睛的。
民族自治地方能搞到这个盘面,说实话,是有点“卷”的。
但话说回来,数字堆得再高也好看,咱老百姓兜里有几个钱,烟火日子红不红火,那才是真正的晴雨表。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到底云南这些民族自治州,是真脱胎换骨了,还是表面光鲜背后水土流?
先拿那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说,沿边行政村干到22488元,这个数,比全省平均线那是咔咔高了五千多。
以前只听说“靠山吃山”,现在沿着边境,直接靠山又靠国家政策,简直就是双管齐下。
再往前翻三年,整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飙了18%。
别小看这点增长,有时候农村的事情,涨个几百块都要瞎乐半天呢。
说句实在的,现在这场面,还真是“山河无恙、边民富足”,要是哪天你去瑞丽、腾冲、磨憨这些地儿溜达一圈,不定真会感叹一句“世界那么大,还是云南最软”。
但转念一想,说云南这次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它靠的又都是什么硬货?
咋就能一口气把外行看不懂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玩出了名堂?
一整套标准动作看下来,各种政策文件,搞了十来份,实打实的财政资金往里砸。
“3815”战略、“十百千万”工程,我记不全,也不争气地想起一句段子:“一到开会,名字堆得比菜还多。”
但要讲重点,资金才是”真金白银“。
省财政往民族地区投了3416.15亿,还不算国家级的专属预算,听上去妥妥的“沉淀投资”,活生生给这块地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拎起来了——不是盖的。
现在你看看,八个自治州中有六个通了高铁,县级一级的高等级公路全打通,再也不是以前说说“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故事版云南了。
那股“山高路远”、逢场过节难回家的苦味,真的淡了许多。
又说文化这块,云南省玩得相当有心得。
搞了1239个中华优秀文化项目,整出560万字的交流史料,还有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修修补补的,反正做得像模像样。
光是每年那种“民族团结进步”的展览,外头看上去热闹,内里推行得也不差,但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场仪式感。有时候我在想,这一车一车的展览和教材,是不是还有更“接地气”的玩法?
不过,教育这块真的下了狠功夫,四本教材层层覆盖,从幼儿园童谣,到小学“大家庭”,再到中学、大专通用教材,连党校都编课本。
304所示范校,一个专项的课至少12小时,小时候觉得学习是苦差事,长大才明白知识真能攒人心。
这种“文化润物细无声”,就是给下一代撒个根基。
说白了,能不能让下代人记住自家屋檐下那点民族风味儿,同时心里有团火,知道啥叫“一家人”?教材是一把钥匙。
运动场上,云南人真是风风火火。
今年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盛会,直接干到全国第一,107块奖牌扛在肩头,出了好几道风景线。
把体育、文化、旅游三合一,一地三吃,还真是个妙活儿。
而且县县村村体育设施覆盖,15万多个场地,随便一地一健身圈。
边防的哥们能踢场球,小朋友也能打会羽毛球,这点你得服。
对了,说要搞旅游,云南是认真的。
“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十几万场文化活动,动辄就是几亿人次参与。
拎出来的精品旅游线路、非遗传承、特色广场舞……你品,你细品,这里面是不是就是把“团结交融”落地到每个节日、每次相聚?
旅游助力产业升级,沿边小村子变身“幸福村”,网红城市从地图角落长出来,茶咖小馆、直播小院、艺术家驿站,全民造“梗”,拉动消费——这招,是不是很现代?
数据呢,2025年前八个月旅居人数飙到380万人,入境客也有五百多万,疫情后的大腿已经甩开了。
你说风头去哪儿了?其实云南的流量密码,早都不是单纯花花草草的爱情故事,而是真正的民族风情与创新生活的结合体。
再多说说“互嵌社区”那茬事,“和和美美一家人”的口号,不是喊着玩,而是要干到看得见,摸得着。
云南已经出现241个融合特色的示范社区,想搞三年上一千个,数据眼瞅着往上涨。
空间、文化、心理,恨不得360度无死角地“嵌到一块”,花哨不?
但说到底,能不能让各民族彼此帮衬,过日子不分你我,关键看这些新社区的“生活流”。
做给全国看,云南要当排头兵,表率还是有劲头的——这点上没人能杠。
回来想,云南做一件事有点讲究,那就是不端架子,敢创新。
什么“数字游民”、“第二居所”、乡村旅创工坊,都敢先试。
别人还在纠结能不能搞得起来,云南已经把“吸引数字游民”这事儿落地,旅居生态是真热。
你说全国有几个地方敢这样灵活?我真想不到第二个。
而且在宣传推广上下了狠劲,干到东南亚、“泛珠三角”,跟上大湾区的步子,连台湾同胞都有专属门票优惠。
真的是“市场不够大,眼界来凑”。
讲到最后,治理体系升级也是真的。
条例修了又修,没用的直接砍掉,新需求马上加,法治这块,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基,比以前要结实得多。
最悬的就是,能否始终保持活力不要僵化,别光有蓝图,别岁的年头,人心却走散了。
说白了,一切花里胡哨还是得回到这个问题:在这样复杂的生态里,民族团结的根到底扎实不扎实?
收入涨了,路修了,学校建了,奖牌挂墙了;可要是哪天邻里间还有嫌隙,各自抱着自家小算盘,政策再好也只是表层。
不过,眼下看,云南这颗“民族团结示范”的种子,已经发苗了。
表面上看,是经济起飞、政策加持,其实是文化和情感上的“潜移默化”,那种你发现不了的细微变化。
外来人也许只能看到阿者科的梯田花田、丽江的古镇夜色、广场舞的小广场,但那种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理所应当的平等与包容,才是真云南的底色。
至于往后——嗯,也许别问能不能“超车”,只看云南能不能把舞台搭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热闹。
毕竟,团结的力量,一直都像滇池水一样,看得见摸不透,但能托起一座城一群人。
话说回来,你怎么看云南这几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变化?
有没有踩过的坑、搞过的创新,让你印象深刻?
留言唠唠,咱接着盘。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